想读《唐代域外天文学》
https://neodb.social/book/11V5vWf5UkMLIKpvhThWQv
没有电子版,通过图书馆参考咨询大概翻了一遍第一章,虽然是学术作品,但写得还挺通俗有趣的,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交流史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原来这么大。
《唐代域外天文学》 中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才知道唐代另一部包含了域外(印度)天文学知识的重要的密教经典《梵天火罗九曜》中金星的配图是女性形象,与希腊罗马神话中金星是女神的设定一致。这也是天文知识由希腊传至印度,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国的一个证据。
在书中作者提到,将金星描绘为女神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至萧梁时代的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我去查了一下图片,把它和《梵天火罗九曜》中的金星女神都找了出来,给大家看看吧。这可是古代中国版的维纳斯呀!😆
哈哈,又要以印辱中了😅 仍然是来自《唐代域外天文学》,只不过这次万万想不到,好玩的内容居然是出自元代吴昌龄的言情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相关的段落是月宫的桂花仙子自述被罗睺神骚扰,还好有凡人陈世英以一曲瑶琴搭救,于是下凡报恩😆
桂花仙子提及的罗睺神和计都(计都是罗睺神身体的一部分),其实都是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古代印度天文学概念。按照书中作者的观点,罗睺其实是白道(月球绕地轨道)与黄道(地球所见太阳绕地周年轨道)的升交点,而计都则是白道的远地点。罗睺、计都概念在古代印度天文学中的提出,是为了分析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虽然不像其他当年的人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是可见的,但也被认为是与它们同样重要的“隐曜”。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概念,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天文学家们才能够对月食日食进行预测。而他们的知识后来又被佛教密教吸收,传入了中国,这才让当年的中国人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
桂花仙子这短短一段自述,表面好像就是个民间故事,实际上却揭示了元代时印度的天文知识已经借由佛教,多么深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那时大多数人虽然也不知道罗睺、计都到底是指什么,只当是某种神仙,然而人们肯定也是知道他们与月球有关的,而且那时人们对天界的想象,也已经无所谓神仙由来何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