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唐代域外天文学》
neodb.social/book/11V5vWf5UkML
没有电子版,通过图书馆参考咨询大概翻了一遍第一章,虽然是学术作品,但写得还挺通俗有趣的,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交流史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原来这么大。

再补充一个《唐代域外天文学》中比较实用的信息:
只看这张“唐代域外天文学来华概况表”,不需要翻书,也能意识到伴随着佛教(尤其是吸收了婆罗门天文学知识的密教)传入中国,当年有多少印度的天文知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最近几年稍稍读一点历史,就越来越觉得印度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是有些被低估了的,至少在公共领域谈论的还不够多,尤其是在国内的历史叙事中。这里面当然有民族主义的影响,但也和近现代欧洲中心主义视角的历史研究氛围有关吧。
或许中国需要更平和深入地去认识印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唐代域外天文学》的第四章中,作者还引用了一张来自日本学者矢野道雄的示意图,呈现了古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和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影响关系。
感觉很简明,而且应该也不仅仅是天文学知识了,科技相关的知识也基本是这样传播的。所以也发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此外在书中作者也明确指出,域外天文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其实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汉唐时期,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唐代吸收了印度婆罗门天文知识的密教传入,对中国当时的天文学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则是宋元时期伴随伊斯兰教传入,但伊斯兰教的天文知识其实也有很多是继承自印度。第三次,才是明清时期,由我们熟知的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群体所引介的包括天文在内的近代科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当然是很值得惊叹的,但这从来也不是凭借独立发展得来。而且看上去似乎矛盾的是,正是由于各种域外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才使得中国知识阶层能够在科技领域获得认知上的飞跃。

Follow

《唐代域外天文学》 中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才知道唐代另一部包含了域外(印度)天文学知识的重要的密教经典《梵天火罗九曜》中金星的配图是女性形象,与希腊罗马神话中金星是女神的设定一致。这也是天文知识由希腊传至印度,又进一步传播到中国的一个证据。
在书中作者提到,将金星描绘为女神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至萧梁时代的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我去查了一下图片,把它和《梵天火罗九曜》中的金星女神都找了出来,给大家看看吧。这可是古代中国版的维纳斯呀!😆

哈哈,又要以印辱中了😅 仍然是来自《唐代域外天文学》,只不过这次万万想不到,好玩的内容居然是出自元代吴昌龄的言情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相关的段落是月宫的桂花仙子自述被罗睺神骚扰,还好有凡人陈世英以一曲瑶琴搭救,于是下凡报恩😆
桂花仙子提及的罗睺神和计都(计都是罗睺神身体的一部分),其实都是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古代印度天文学概念。按照书中作者的观点,罗睺其实是白道(月球绕地轨道)与黄道(地球所见太阳绕地周年轨道)的升交点,而计都则是白道的远地点。罗睺、计都概念在古代印度天文学中的提出,是为了分析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虽然不像其他当年的人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是可见的,但也被认为是与它们同样重要的“隐曜”。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概念,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天文学家们才能够对月食日食进行预测。而他们的知识后来又被佛教密教吸收,传入了中国,这才让当年的中国人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
桂花仙子这短短一段自述,表面好像就是个民间故事,实际上却揭示了元代时印度的天文知识已经借由佛教,多么深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那时大多数人虽然也不知道罗睺、计都到底是指什么,只当是某种神仙,然而人们肯定也是知道他们与月球有关的,而且那时人们对天界的想象,也已经无所谓神仙由来何处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豆豉

豆豉是一个开放、友善的长毛象实例,欢迎不同爱好、职业的象友进行交流,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保证言论自由。豆豉的服务器位于美国,站长保证不会泄露大家数据,但来自某些地区的象友请务必注意隐私保护。请在提醒某些地区的朋友们注意隐私的前提下尽情邀请他们来玩吧!(没有申请理由的自动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