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唐代域外天文学》
https://neodb.social/book/11V5vWf5UkMLIKpvhThWQv
没有电子版,通过图书馆参考咨询大概翻了一遍第一章,虽然是学术作品,但写得还挺通俗有趣的,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交流史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原来这么大。
在《唐代域外天文学》的第四章中,作者还引用了一张来自日本学者矢野道雄的示意图,呈现了古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和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影响关系。
感觉很简明,而且应该也不仅仅是天文学知识了,科技相关的知识也基本是这样传播的。所以也发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此外在书中作者也明确指出,域外天文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其实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汉唐时期,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唐代吸收了印度婆罗门天文知识的密教传入,对中国当时的天文学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则是宋元时期伴随伊斯兰教传入,但伊斯兰教的天文知识其实也有很多是继承自印度。第三次,才是明清时期,由我们熟知的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群体所引介的包括天文在内的近代科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当然是很值得惊叹的,但这从来也不是凭借独立发展得来。而且看上去似乎矛盾的是,正是由于各种域外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才使得中国知识阶层能够在科技领域获得认知上的飞跃。
哈哈,又要以印辱中了😅 仍然是来自《唐代域外天文学》,只不过这次万万想不到,好玩的内容居然是出自元代吴昌龄的言情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相关的段落是月宫的桂花仙子自述被罗睺神骚扰,还好有凡人陈世英以一曲瑶琴搭救,于是下凡报恩😆
桂花仙子提及的罗睺神和计都(计都是罗睺神身体的一部分),其实都是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古代印度天文学概念。按照书中作者的观点,罗睺其实是白道(月球绕地轨道)与黄道(地球所见太阳绕地周年轨道)的升交点,而计都则是白道的远地点。罗睺、计都概念在古代印度天文学中的提出,是为了分析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虽然不像其他当年的人们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是可见的,但也被认为是与它们同样重要的“隐曜”。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概念,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天文学家们才能够对月食日食进行预测。而他们的知识后来又被佛教密教吸收,传入了中国,这才让当年的中国人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
桂花仙子这短短一段自述,表面好像就是个民间故事,实际上却揭示了元代时印度的天文知识已经借由佛教,多么深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那时大多数人虽然也不知道罗睺、计都到底是指什么,只当是某种神仙,然而人们肯定也是知道他们与月球有关的,而且那时人们对天界的想象,也已经无所谓神仙由来何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