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这本《中国镇物》 时,还翻到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云南瓦猫,意义和老虎基本一样,都是镇宅的。
刚刚查了下,网上相关的介绍果然不少,甚至有以此为原型做的文创,设计得不错,但我居然才知道。
好奇的话,各位也可以自己去查更多,我就不多说了。发几张看着比较粗糙也许更接近原版的瓦猫图吧。
感觉夸张的大嘴巴还挺独特的,狠萌狠萌,等以后再去云南时我一定要留意找找看。
@ziwendong 啊真的呢!搞不好葛亮就是从这里借鉴来的。
@Kriek 看了一下葛亮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即使写作时间更早几年,也应该是在陶思延这本书出版之后了。陶这本《中国镇物》第一次出版还是在98年。
@ziwendong 我又回到书里找了一圈,没有注释,没有引用说明。葛亮的书写成很晚,远远晚于你提到的这本书。就希望其是从民间采到的素材吧,不然、真是让人生疑得不适。
@Kriek 他是说书中内容完全来自民间采集?我去搜搜他这本书吧。至少这个部分不可能是民间采集的,整个行文顺序和关键点与陶的介绍完全一样。
@Kriek 我查了下,没有看到他讲到素材来源,不过作为小说创作,这样对其他作品中关键信息的使用,也很难说涉及到抄袭。小说是否需要引用说明或注释,这个我也不懂。但是陶思炎的这本《中国镇物》葛亮在创作时是一定参考了的,太明显了。
@ziwendong 不是不是他没有说,是我说希望吧(其实是婉转地在表达对其拿来主义的猜测了)。
@Kriek 为了谨慎,我刚刚找来了这篇《瓦猫》,比较快的翻完了。我发现他借用到的段落是在明显虚构的故事部分,而且时间设定还是西南联大期间,用来描述主角之一目睹当地人请瓦猫和做法事的过程。这个用法我个人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涉及到他创作细节的访谈时,他能提到陶思炎这本《中国镇物》曾作为构思依据,会更好,但是不讲也问题不大。
不过跳出这个话题,我个人并不喜欢他的写法和风格,因为明显能感觉到素材的过分堆积,有种恨不得一篇小说里把云南从滇西北(德钦)到滇西南(腾冲)的所有历史和文化元素都塞进去的感觉。刚巧他描述的地方我都去过不止一次,也稍了解过背景,所以在读的过程里真是一次次忍不住想吐槽这种可疑的拼凑。他的故事里没有真实的云南,仍然是一种浪漫化的、资料和理论化的云南的拼贴。这种对云南的滥用就像他对当下所谓“匠人精神”的迎合一样让我感觉好别扭,也非常失望。如果读者通过这种故事去理解云南,那真的跟逛影视城一般的“古村落”没多大区别了。
@ziwendong 这种民俗素材使用基本就是依赖作者作者良心,愿意说最好,不愿意,一句自己在当地听来的就打发过去了。不过是有洁癖的腹诽一下了,判断的依据,一个是两个文本对照,重叠度高,其次呢,现在他们这样的作家已经极少去采风了,网络、书本里翻找素材就够用了。葛亮的作品文学性并不高,我翻这本书也是当时看到瓦猫,一找就是这本,这篇里因为有些“干货”,就大致翻完了,翻的也不细,第一篇修书的看了一半就没再继续,第二篇都没看。说他文学性不高,主要是他的人物太单薄,我们以前开玩笑的话可以用在他身上,就是他太“亲妈”了,笔下的人物完全就是自己企盼的投射,巴不得把世间最完美的人设都给了这些人物。好小说作者哪能“管得住”自己创造的人物啊,他这种就要拗出情节来完成人设,人工的痕迹特别明显。你说的那些毛病的确是这么回事。其实但凡是去实地走走,采风,现实生活里复杂层次与人性,也就自然而然祛魅了。
@ziwendong
嘿嘿昆明的地铁五号线的吉祥物原型就是瓦猫~坐地铁的时候可以在车厢里看车门上的显示屏,里面有一只小瓦猫在跑跑跳跳捏
@ziwendong 丽江有很多!
@ziwendong 這個我在條漫《非人哉》裡見到過,不過也只是知道個名字和形象,沒有繼續去查背後的故事
@deerNW 书中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这条:https://douchi.space/@ziwendong/109801168074807736
@ziwendong 葛亮有本书《瓦猫》,写的是故时匠人的故事。里面第三个篇章西南篇《瓦猫》,去昆明龙泉镇寻访瓦猫的来历。摘录一点在此。